上週中國國務院突然宣布,從6月15日起,終止ECFA中的134項產品適用優惠稅率。這項政策變動如同投下震撼彈,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。經濟部隨即回應,表示影響可控、不大。然而,這是否真如表面上所言的那麼簡單呢?
政策背景與影響
自去年4月,中國便開始對台灣啟動所謂的「貿易壁壘調查」。隨後於12月,中止了ECFA早收清單中的丙烯等12項產品關稅優惠。到今年4月,再度宣布計畫中止農漁、機械、汽車零配件、紡織等4大產業的產品關稅優惠。此次終止台灣134項產品的優惠稅率,是第二波打擊。然而,這似乎只是冰山一角,未來幾年,類似的政策調整恐怕還會持續。
台灣經濟部表示,這次遭取消ECFA關稅優惠的產品,去年出口至中國的金額占台灣對全球出口比重約2%。單純從數字來看,2%的確不大,而且失去ECFA關稅優惠並不代表這2%的出口會完全消失,只是可能因關稅提高而減少。然而,真正值得關注的,並非短期內的出口數字,而是長期的產業與投資影響。
產業結構與投資信心的挑戰
在ECFA優惠下,受惠的多為農漁、石化、機械、汽車零配件、紡織等傳統產業。這些產業原本就面臨競爭壓力,如今再失去關稅優惠,無疑是雪上加霜。短期內,這些產業的出口與營收將受到衝擊;長期看,產業結構的不平衡會更加顯著,投資信心也會動搖。
自2022年起,全球最大的區域經貿組織RCEP(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)正式生效。15個會員國包括東協10國與中國、日本、韓國、紐西蘭、澳洲,僅台灣與印度未加入。印度在最後關頭退出,而台灣則因「中國因素」被排除在外。台灣經濟因此被邊緣化,這種局面對未來經濟發展無疑是巨大的挑戰。
針對當前局勢,巴小編認為台灣應加強多元化經濟佈局,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。首先,政府應積極推動與其他經濟體的雙邊貿易協定,開拓更多國際市場。同時,應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,鼓勵創新創業,提升產業競爭力。此外,政府應注重產業轉型升級,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,減少其對低關稅的依賴。
台灣電子產業雖然強勢,但巴小編提醒,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。一旦全球市場需求變化或競爭加劇,可能對整體經濟造成嚴重衝擊。應當平衡各產業發展,避免「荷蘭病」的風險,確保經濟穩定與可持續發展。
結論
中國逐步中止ECFA優惠稅率,對台灣的短期影響或許可控,但長期風險不容忽視。產業與投資的不平衡,將進一步加劇台灣經濟結構的脆弱性。巴小編呼籲,政府與企業應積極應對,調整策略,以確保台灣經濟的長遠穩定與繁榮。